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 独家 >  >  详情
百年诗心——写在叶嘉莹先生期颐大庆之际
2023-08-14 05:05:19    来源:天津市老教授协会

叶嘉莹先生生于1924年,按照中国“落地为岁”的传统来说,叶先生今年已满百岁。她现在每天所做的事情依然是与诗词相关的,诗词早已成为了她生命中的重要组成部分,传承中华古典诗词中“感发的生命”更是叶先生一生的追求。

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历来有“诗教”之说,《毛诗·大序》中即有“正得失,动天地,感鬼神,莫近于诗”之句。近八十年间,叶先生奔波讲学,就是想把她所体会出的中国古典诗词中最精微美妙的要旨讲述出来,希望更多的人,特别是年轻人有所体悟,进而能够传承下去,使其绵延不绝。先生晚岁诗句有云“天池若有人相待,何惧扶摇九万风”“柔蚕老去应无憾,要见天孙织锦成”,可证斯意。

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
叶嘉莹先生与本文作者(2004年除夕)

叶先生无论是在诗词的创作、评赏还是诗词审美理论的研究等方面,都取得了非凡的成就。在诗词创作方面,叶先生的诗词作品,随着时间、空间的推移以及境遇的变迁,其意境虽有所不同,但其中不乏“诗史”性质的作品:

1974年,叶先生写有七言歌行体长诗《祖国行长歌》,此诗是叶先生第一次回国探亲旅游时所作,道出了很多叶先生的“个人历史”,亦是时代的缩影,时间跨度有30年之久,空间跨度则由大陆之台湾,再至北美,全诗有两千余字,以如此辽阔的时空背景写成具有“诗史”性质的长诗,无疑在中国诗歌史具有“里程碑”式的意义。此诗的风格兼具李太白之飘逸、杜子美之沉郁,是叶先生的精心之作。

1977年,叶先生创作了七言歌行体长诗《大庆油田行》,此系叶先生再次回国探亲之时,见报章所载有关大庆之报道,心怀向往,遂至大庆参观后所作的纪事诗。写作这样的诗难度很大,因为叶先生在大庆之所见闻,皆为古典诗歌中所未曾前有之事物,往古之诗人从未写过,但既然要将见闻写成古诗,那么就要有古诗的味道才可以,要把一切新名词都化入古典之中。写作这种题材的作品对于作者的古典文化素养要求很高,而且作者还要有很强的“变通”及创新能力。叶先生这首具有“诗史”性质的作品无疑是成功的。

叶先生在诗词审美理论的研究方面,用力颇深,取得的成就,罕有其匹。她对词体美感特质的形成与演进,作出了完整的理论化和系统性的说明,探掘出《花间集》中小词的“言外意蕴”,总结出“诗化之词”“赋化之词”的特点,并推源儒家“穷则独善其身”的传统,提出词中“弱德之美”的理论,发前人所未发,令学界耳目一新。

本文作者所藏叶嘉莹先生手稿

叶先生尝自言,回想其平生走过的道路,是中国的古典诗词伴随了她的一生。她从一个童稚天真的诗词爱好者,首先步入的是古典诗词创作的道路,后来为了谋生的需要,又步入了古典诗词教学的道路,而为了教学的需要,她又步入了古典诗词理论研究的道路。她对于创作、教学和科研本来都有着浓厚的兴趣,但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毕竟是有限的,何况她还经历了诸多忧患。首先是为了教学与科研的工作,而荒疏了诗词的创作,其次又为了繁重的教学工作,而没能专心致力于科研。在创作的道路上,她没有能够成为一个很好的诗人,在研究的道路上,她也没有能够成为一个很好的学者,那是因为她在这两条道路上,都没有作出全身心的投入。但是在教学的道路上,虽然她也未必是一个很好的教师,但她确确实实为教学工作,投入了大部分的生命。

以上这些话当然是叶先生的自谦之辞,但她最热衷的、全身心投入的、倾注了毕生心血的一项工作还是教学。

叶先生讲授诗词的方法与众不同。很多老师讲解诗词只是注重介绍作品的背景、典故的出处,而叶先生则是传述作者在语言文字中所传达的感发的力量,以及字句中的微旨。叶先生讲课从来不写讲稿,她认为按照讲稿去念是很死板的。笔者追随叶先生受业有将近20年之久,温庭筠、韦庄、冯延巳、李煜四家词是叶先生经常会谈到的,但每次所讲的内容都不尽相同,每次听讲都有一种新鲜感,仿佛这四位词人活起来一样,他们的生活、境遇就展现在我的面前……叶先生讲课喜欢“跑野马”,讲些与主题相关的“衍生话题”,这些“题外话”所涉及的内容古今中外兼而有之,可尽耳目之娱,亦可穷事物之理,对于听讲者来说,是求之不得的。

叶先生亦曾对古典文化的传承有所反思,她曾谈到:“我在多年前编写的《诗馨篇》一书的序里说过,在中国的诗词中,确实存在一条绵延不已的感发之生命的长流。我们一定要有青少年不断的加入,来一同沐泳和享受这条活泼的生命之流,才能使这条生命之流永不枯竭。一个人的生命总有走完的一天,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命脉,要依靠年轻的一代继续传承。近年来,常有人问我,这些古典的诗词,对我们现代人有什么意义?我认为,诗歌的价值在于精神和文化方面。这不是由眼前现实物欲的得失所能够衡量的。现在有些人,只会数银行的存款有多少、房子有几间,只注重外表的美,争先恐后去做美容手术,却不知道,‘岁月不居,时节如流’,只有内心的美才是恒久的。还有一些人只知道追求自己的利益,而丢失了最起码的文明道德。殊不知,情操品格是自己的操守,不是为别人守的。一个人不能只活在物质世界,那样的人经不住任何诱惑。浑浑噩噩一辈子,无法尽到一代人的责任,只是白白浪费了粮食。学人文科学的更应该担当起将民族的精神命脉传承下去的责任,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责任,我们要承前启后,各自负起自己的责任来。不能让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,在我们这一代损毁、丢失……”

叶先生的这番话强调了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的精神命脉,是互为表里的关系。在优秀的文化传统中必然蕴含着民族的精神命脉,而民族的精神命脉也必然流动在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中。叶先生认为每一代人都有责任,将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传承下去,不损毁、不丢失,否则,上对不起古人,下对不起来者……大哉,斯言!大哉,先生!

(癸卯六月初二于析津且自堂)

转自:迦陵学舍

关键词:

上一篇:宰牛烹鸡为庆!海南“村VA”冠军奖励:一头文昌锦山大黄牛 99只天赐文昌鸡
下一篇:最后一页